查看原文
其他

究竟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如其所是”地长大?——如是:我的2021年度教育关键词之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蓝继红影像诗 Author 谢谢您厚爱影像诗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新教育主题歌】——


药山禅师曾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数度夜读时,我不由得为之所动。世相庞杂,何不遵循其自然生灭规律,放下“我”妄图掌控一切的执念,让事物“如其所是”地变换,让孩子“如其所是”地生长。人间万物有本来,儿童生长璞与真。


“如是”是一种看见儿童的方式,这意味着,我们要以正确的姿态与孩子的天生缺陷和解——把孩子当孩子,把自己当孩子,把孩子当成当初的自己,把自己当现在的孩子,更把孩子当成大人共情。


是啊,当一种重复了千百遍的教授方式出现了失灵的状况,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解决问题的开口拉向自己,内省:我能不能换一种更好的方式来抵达我的孩子?来解决他的疑问。


或许我们应当明白:世界从来不是你讲给他听或者“教”给他的,而是他在创造世界中理解世界。孩子是儿时的你,他与儿时的你有相仿的叛逆与顽劣,他又不是你,他无须仿照着你的人生轨迹来行动,他有天生独特,他有天生童趣,他有探索伟力。


的确,我们的孩子“如其所是”地长大,才能爱得从容不迫。我们在“如是”中看见并成全孩子们“真”的率性、“善”的包容、“美”的辽阔。唯当如此,爱人者得仁,如期而至。——蓝继红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播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让孩子跳出教育的设计

爱孩子,请给他更多可能性

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对孩子放手而不撒手

如果家长有五个层次,你在哪一层?——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是投资自己后半生的幸福!

......


如是——我的2021年度教育关键词之一

原创|蓝继红  

来源|蓝继红影像诗


分享蓝继红校长美文美图,编辑如有不妥,请蓝校见谅。


图片在学校里与老师们、孩子们共同张罗了一场中国年主题庆典,暨巴德美际首届艺术节——如是。日子定在2020年12月31日,辞旧迎新,一切如是。



“如是”从何而来?     


将艺术节定名为“如是”,并非偶然。如其所是,如期而至。数度夜读时,不由得为药山禅师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所动。世相庞杂,何不遵循其自然生灭规律,放下“我”妄图掌控一切的执念,让事物“如其所是”地变换,让孩子“如其所是”地生长。人间万物有本来,儿童生长璞与真。

 

孩子如什么“是”?


孩子可如是,这“是”究竟是怎样的?孩子究竟是谁?


孩子的“是”即他本来的样子:天地造化他为一颗生命的种子时,所有潜能与无限皆已编程,静待开启。


一旦与世界相遇,时间与空间的坐标上,演绎无法预约的精彩。他从来不是完美小孩的神话,更绝非天生乖巧懂事、彬彬有礼、成绩优异、才艺俱佳、思想敏锐的所谓天才。


他可以是天赋的学习者、发现者、建构者、交往者、探究者、更可以是天生的缺陷者。在追寻完整的过程中,他的所长犹如太阳,所短犹如星星。当他扬长如日中天,光芒万丈时,所短依然在,但太阳之侧安有满天星斗?



孩子是人的初始形态,这也就意味着他有最烂漫的智慧也有最原始的“破坏力”。


作为一名天赋的学习者,孩子自有一套自然的学习方式来成全他的惊奇之心与建构姿态。在我们不横加干涉的情况下,他总能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得更立体。曾经有一位苦恼的妈妈向我致电,倾诉了她的困扰:“蓝校长,我想请教一下该怎么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我家娃娃现在总是静不下心写作业,东摸西蹭,还总喜欢边做事边说话。”待我问过一些细节之后,便不难发现:不是孩子不专注,而是家长自己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强势的父母之下常有一颗温和无奈的乖乖小苗,哀其无力,痛其无觉。

 

当他在泥巴中开始尝试搭建新的城堡,趴在地上专注地思考如何才能保持这个小小建筑的平稳时,家长们常常花容失色地把孩子拉起来惊呼:“你怎么在地上趴着玩泥巴?地上又凉又脏,你快到课桌上去拼乐高。”当他在草地上欢欣鼓舞地看绘本故事,胡乱解说故事,错别字连篇依然津津有味时,家长们又忙不迭把孩子抱起来拍拍身上的草,呵斥他:“阳光下看书太伤眼睛了,你赶紧回房到课桌上看。很多字没读准,我来教你”。



实际上,孩子的专注力就被消磨于日常无形的打断中。似乎那个从小生长在课桌上的孩子就是完美小孩的范型,而这不过是我们以成人眼光俯视孩子,因此造成的谬误罢了。

 

作为一名天生的建构者,孩子对新事物的探索总遵循“先破后立”的原则:他摆弄、捣鼓、拆除,最后方能重建。正是因此,孩子是一个天生的缺陷者,我们却常常以自认为完美的固化方式希望揠苗助长地拉扯他长大,美其名曰“我希望你能少走点儿弯路”。然而,成年之后的我们未尝没有发现:并不是父辈的大道理真正训诫着我们做人做事,而是我们犯过的错与走过的弯路使我们最终收获了自我选择的能力。


我们是否有勇气从容的目送她踏进弯路,在曲折中寻找与发现?我们是否有定力信任他在窄路上接受与拒绝?曲直有度,宽窄无量,王阳明先生早已洞悉“谦虚其心,宏大其量”,以成人生之大、生命无疆。

 

“如是”是一种看见儿童的方式,这意味着,我们要以正确的姿态与孩子的天生缺陷和解——把孩子当孩子,把自己当孩子,把孩子当成当初的自己,把自己当现在的孩子,更把孩子当成大人共情。没有分别心,消除分别见,方能不落窠臼,此谓所言:不二。

 

(友人汪帅所书)


“不二”之心是通往“如是”的道路。


细想起来,我们与这群孩子一般大的时候,不也在固执地“挑衅”着我们的父母吗?

 

我至今难忘一位老师向我分享她的儿时经历。小学数学里有一个关于小数点移位的知识点:小数点往右边移一位代表数值扩大十倍,往左边移一位代表数值缩小十倍。仅此一条,这位老师幼时挠破了头都无法理解:好好的小数点,干嘛要去移它呢?她的妈妈教了她十几遍之后终于无法遏制地大动肝火,大吼:“我教猪十几遍,猪都能点头了。”


长大后的她坐在我面前,反问道:“妈妈为什么当时一直重复用同样的方法教我呢?”

 

是啊,当一种重复了千百遍的教授方式出现了失灵的状况,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解决问题的开口拉向自己,内省:我能不能换一种更好的方式来抵达我的孩子?来解决他的疑问。

 

究竟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如其所是”地长大?


我时常在新闻里看到一些有趣的调侃:不写作业父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其中浩如烟海的日常片段说来无非与这个例子相仿。


 

或许我们应当明白:世界从来不是你讲给他听或者“教”给他的,而是他在创造世界中理解世界。孩子是儿时的你,他与儿时的你有相仿的叛逆与顽劣,他又不是你,他无须仿照着你的人生轨迹来行动,他有天生独特,他有天生童趣,他有探索伟力。

 

不久前,学校的生活老师们集体向我“申诉”了一个有趣的孩子:树树。


树树又“丢”了。

 

老师们高度负责满世界找孩子,一边找一边焦虑地跟我说:“蓝校长蓝校长,树树在列队回寝室的时候又偷偷躲起来溜到学校其他地方玩儿去了,每次她都喜欢在这种放学回寝室的节骨眼夹着空档去撒欢……”

 

树树错了吗?


找到树树之后,我们开了个短会讨论树树的情况:“如果树树下次又偷溜去玩儿了,该怎么办才好呢?”



也许你可以一直重复这个不断“找孩子”的教育方式,一直重复到形成苛刻严格的律令,把孩子们一板一眼地带回寝室,带往任何一个指定地点。


但是,我们总有更适合她生长的方法,使她“如其所是”。


那天夜里,我和诸位老师们挑灯夜谈:在这件事情里,我们如何成全孩子?是全凭孩子天性让她放肆地在校园里到处玩耍而罔顾安全吗?还是迅速找回孩子,严厉批评之后保障她循规蹈矩?

 

都不是。


对天生童趣的孩子们来说,探险是一种天性,树树只不过是千千万万个小探险者中的一员罢了。在学校里,孩子们的课程安排紧凑,课间时间有限,他们还有许多过剩的精力需要被看见与成全,所以他们总在想办法如何去“玩”。玩是天性,突破你的防线去玩是乐趣,换你如何选择?与其一次次规约树树,让树树被规则牢牢绑住,不如我们变一变:住校孩子们在放学之后都可以玩起来,但我们与孩子共同约定好玩耍的时长与玩耍的安全事项,最后大家再如约返回寝室。


 

“如是”就是这样一种看见孩子的方式:


永远不要限制孩子提问,你只需要装不懂就好


他需要好学伴

永远不要限制孩子说话

你只需要陪他说,找更多的人陪他说


他需要好听众

永远不要打扰孩子做冒险的事

你只需要帮他排除危险


他需要经历适度伤害

永远不要过度教孩子

你只需要为他准备环境


他需要鼓励

永远不要限制孩子交往

你只需要捍卫他交往的机会和选择的权力


他需要经历

永远不要随意纠正孩子的“错误”

你只需要给他时间、机会,他会在自然的进程中自我修正

他需要生长自信



的确,我们的孩子“如其所是”地长大,才能爱得从容不迫。我们在“如是”中看见并成全孩子们“真”的率性、“善”的包容、“美”的辽阔。唯当如此,爱人者得仁,如期而至。

 

关于孩子们的一切,如期而至


看他们恣意生长


看他们勇敢表达


看他们在各自生命的悲喜处相逢


一期一会,一生一案


孩子们是光


他把他的爱高高举起


像光芒里的一片云


而我们


一路追光,矢志不渝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向蓝继红校长学习!致谢!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特征与实现路径

新教育之光——新教育实验的奥妙何在?

在新教育的田野里舞动梦想,用心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图说《新教育在银河》(十二讲)——走,我们去找好教育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